標籤彙整: 文章回顧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治療掉髮的系統性評價:聚焦在療效、安全性與持續性治療

Systematic review of platelet-rich plasma in treating alopecia: Focusing on efficacy, safety, and therapeutic durability

出處:Dermatol Ther. 2021 Jan 9:e14768. doi: 10.1111/dth.14768.

原文摘要:

考慮掉髮存在不同形態,掉髮特別在治療處置上很有可能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情況;因此,目前已有的療法仍然須要進一步的評估。這一系統性審查的目的在於評估使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 治療各種形式掉髮的療效、安全性和持續性治療。經由系統性的檢索,共發現了64篇文章,依據納入/排除標準,在本研究中納入了8篇原始文獻。在大多數研究中,(62.5%)患者症狀經由接受PRP治療獲得改善,這些病例經歷了毛髮生長以及厚度增加。同時使用PRP和Minoxidil的改善和滿意度最高,圓禿病患的最高及最低有效率分別為76%及31.7%。雄性禿病患的最高及最低有效率分別為42.75%及25.55%。主要副作用是注射PRP引起的疼痛,而此一副作用在治療結束後即會消失,只有一篇文獻報告了更嚴重的副作用,治療後復發也只在一篇文獻被報告。PRP是一種安全、簡易的掉髮治療方法且其副作用有限。該治療方法的優化取決於劑量、實施數量、間隔及注射技術。依據實施結果,使用PRP因為其相對高的有效率、低且耐受性佳的副作用以及低復發率,是治療雄性禿及掉髮的一個很好的方法。

補充說明:

各類不同形態的掉髮病患像雄性禿、圓禿、休止期掉髮、女性形態性掉髮等,除了傳統的治療方式如藥物和植髮之外,對是不是有其他的治療選擇,以防止持續性掉髮而且讓頭髮恢復生長多充滿了興趣。

其實臨床上大約有一半以上病患是因為掉髮治療無法持續進行而導致治療失敗,這些大概脫離不了一些因素,例如病患對現在的治療方法和自身期望值有落差,這類期望值落差包含很在意C/P值的病患會覺得目前的療效和已經花的費用不相等;有些人則會抱怨頭髮都長出來了為什麼還要繼續吃藥,總認為自己被坑了?或者知道需要長期用藥但又缺乏耐心;另外對目前採用治療方式安全性有疑慮的可是大有人在;當然聽信坊間秘方如某某洗髮精可生髮的更不在少數。

不適合常規治療或出於各種原因而拒絕或無法持續常規治療的掉髮病患,是不是還有其他的治療選擇,除了最基本的有效性外,還得能貼近他們的需求以及偏好,當然最好是沒有或副作用很輕微。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 是抽取病患自體的血液經過離心機萃取出高濃度的血小板再施打回到病患的病灶部位;血小板內含有人體自已生成的生長因子,主要像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 、表皮生長因子(EGF)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 、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 、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 等,對人體受損組織細胞分化和再生修復是相當重要的元素。

早在1970年代,PRP就已經被使用在血小板減少症(Thrombocytopenia) 的治療,但真正發光發熱則應該是PRP使用於退化性關節炎、運動醫學等骨科疾病的緩解有不錯的效果,因為PRP在臨床上的製備和操作相對簡易不複雜,所以在台灣想當然耳就被廣泛嘗試用在很多的領域。衛福部為了防止一些病患被當成白老鼠亂打PRP,還因此在2017年2月23日召開「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管理規範會議」(衛部醫字第1061662285號函),會議結論的重點指引為「PRP之使用,須經醫師專業判斷始可施行,惟應以治療為目的且具相當之科學實證基礎」。「須經醫師專業判斷始可施行」當然毋庸置疑,後面接續文字的意思即「打PRP是要用來治療疾病的,而且這個疾病如果要使用PRP來治療,必須要有一定數量的臨床研究實證支持」等這二個須符合的基本要素。

PRP用於掉髮的已發表相關研究數量究竟有多少,如以PRP & alopecia在PubMed搜尋,1993~2023的30年間總共可查到258篇文獻之多,所以目前臨床上使用PRP用於掉髮治療,絕對是符合衛福部的指引要求。

PRP經由血小板內的這些生長因子作用在逐漸萎縮的毛囊,可以達到活化毛囊讓頭髮重新再生,而在部分的研究報告提到PRP主要是生長因子可再次趨動萎縮中的毛囊細胞、降低頭皮發炎反應(anti-inflammation) 減少掉髮、毛囊週邊微細血管新生改善血液循環等,而有減少掉髮和新生毛髮的效果。

生長因子影響頭髮新生的主要功能
VEGF改善毛囊周圍血管生成;增強生長期真皮毛乳頭細胞表現;內皮細胞特異性絲裂原;微血管通透性和毛囊周圍血管形成。
EGF經由活化Wnt/β-連環蛋白信號通路改善毛囊外根鞘細胞的活性與生長;毛囊分化時的細胞生長調節劑;毛囊外根鞘細胞的增殖和遷移。
FGF改善毛囊的發展;經由β-連環蛋白表達誘導生長期;血管新生;皮膚纖維母細胞和毛囊絲裂原。
PDGF調高與毛囊分離、誘導和控制生長期相關的基因;血管新生及血管形成;毛囊真皮幹細胞增殖作用;間質幹細胞絲裂原。
IGF-1改善毛囊細胞的移動、存活及增殖;發育過程的毛囊增殖;增加頭髮密度,抑制細胞凋亡。
HGF增強毛囊上皮細胞的增殖,毛囊伸長;抑制退化期誘導。
TGF-β刺激管理頭髮生長週期的信號通路;細胞外基質合成;纖維母細胞和間質幹細胞增殖;毛囊新生和成熟。

表1. 影響頭髮新生的主要生長因子功能2

資料來源:Int. J. Mol. Sci. 2020, 21, 2702

PRP目前使用最多的掉髮形態包含雄性禿、圓禿、女性形態性掉髮等三類為主,但導致這些掉髮的病理成因並不相同,同樣使用PRP是否也因此會有不同療效產生呢?

輕到中度雄性禿打PRP對萎縮中的毛囊可恢復生髮

因為雄性禿的病因和遺傳相關,雄性禿掉髮病況會隨著時間逐步嚴重,就算最輕微的Ⅱ期,在小區域的掉髮部位也都可以發現一些已經萎縮不見的毛囊;PRP一般施打在Ⅱ~Ⅳ期的雄性禿都還有一定程度的生髮效果,這是因為Ⅱ~Ⅳ期大部分都是正在萎縮中的毛囊還可以救得回來,但是對於像前額M形禿那種額頭發亮或是Ⅶ期全頭發光等已經萎縮不見的毛囊部位頭皮,和目前的治療藥物如Minoxidil、Finasteride、Dutasteride一樣,打PRP也是沒有作用的,所以不要去期待PRP打下去,已經萎縮不見的毛囊會因此復活。

PRP用在雄性禿治療,一般普遍的療程大致為前半年每個月打一次共6次,後續再依當時生髮情況進展來決定多久打一次的維持劑量;雄性禿的PRP治療大部分都還會併用生髮藥物如Minoxidil生髮慕絲效果會更好。

圓禿使用PRP比類固醇有更好的生髮效果

圓禿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性疾病,目前依流行病學統計約有2%的盛行率,早年認為圓禿罹患率有性別差異,即女多於男,但現在的研究顯示圓禿可在所有年齡層的男性及女性發病;大多數圓禿病患只會有一處界限清楚的掉髮部位,就算沒有採取積極的治療手段,一部分病患的圓禿仍然有可能在幾個月內自發性的長出頭髮,但有許多的圓禿則會持續惡化,掉髮面積擴大並演變成慢性掉髮。

PRP可以抑制細胞激素(cytokines)釋放而且減少局部組織的發炎反應(anti-inflammation),PRP的這些抗發炎作用在治療像圓禿等這類的炎症性掉髮就相當具有潛在的優勢4

傳統正規的圓禿治療會在掉髮部位塗抹強效類固醇外用製劑或病灶內注射類固醇為主;究竟圓禿打PRP的效果會比類固醇好嗎?1993年一篇發表在英國皮膚科學會期刊的先導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試驗3,就找了45位圓禿病患分成3組,每位受試者的半邊頭皮依分組一個月一次打類固醇、打PRP或打生理食鹽水安慰劑共一年,同一受試者的另半邊頭皮則不治療做為對照;實驗結束發現PRP比類固醇更有生髮效果,Ki-67指數(一種細胞增殖指數標記) 也比類固醇高,掉髮部位的搔癢或灼熱感則比類固醇少3

PRP用於女性形態性掉髮可增加頭髮密度

女性形態性掉髮(Female pattern hair loss/FPHL) 也就是女性雄性禿,在中年女性族群中是極為常見的掉髮類型,臨床上都可以在頭頂週邊或前額的頭皮部位觀察到毛囊持續萎縮、頭髮密度減少和頭髮變細,真正導致女性形態性掉髮的原因還不是很清楚,但普遍認為應該和遺傳、激素和環境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2021年由北京朝陽醫院發表的一篇PRP用於女性形態性掉髮的系統性文獻研究與統合分析文獻6,涵蓋了16個隨機對照試驗和26個觀察性試驗的776位女性受試者,使用PRP治療女性形態性掉髮在頭髮密度相比對照組(勝算比/odds ratio 1.61, 95% CI 0.52-2.70)有明顯改善。與試驗基準線相比較也是有很好的治療效果(odds ratio 1.11, 95% CI 0.86-1.37)6

施打PRP相對安全性高但少部分病患仍有些許不適感

PRP因為是自體抽取又再回打的血液製劑,其實是相對安全許多的臨床侵入式醫療措施,因此醫界多年實際使用下來所觀察到的副作用並不多見。尤其如果特別怕痛的病患在打PRP之前,多會在預定施打部位的頭皮塗抹局部麻醉乳膏約60分鐘後再打,所以大部分病患根本不會察覺已經在打PRP。一般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輕微頭痛、注射部位搔癢感、紅斑、水腫等4;打完PRP就可立即恢復正常社交生活及活動,另外一般也不用吃抗生素來預防感染。

如果有這些情況時就不適合打PRP

雖然PRP是一種相對安全的掉髮治療方式,但仍有一些禁忌症是不能打PRP的,PRP的絕對禁忌症包含嚴重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礙、血流動力學不穩定、敗血症、病灶部位感染和不願接受治療風險的病患;相對禁忌症則有48小時內曾經服用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藥、30天內在治療部位使用皮質類固醇針劑、14天內曾經使用全身性皮質類固醇、最近生病或發燒、骨骼或血液淋巴系統癌症、貧血(血紅蛋白低於10g/dl) 、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低於150,000/μL) 和吸菸5

參考資料:

  1. Dermatol Ther. 2021 Jan 9:e14768. doi: 10.1111/dth.14768.
  2. Int. J. Mol. Sci. 2020, 21, 2702.
  3. Br J Dermatol. 2013 Sep;169(3):690-4. doi: 10.1111/bjd.12397
  4. Dru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2022:16 635–645.
  5. Dermatol Surg. 2020 Jan;46(1):93–102.
  6. Front Pharmacol. 2021 May 6:12:642980.